有关杨叔

昨晚央视《新闻调查》播出了有关临沂网瘾治疗中心的节目《网瘾之戒》。今天上网看了,还是觉得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第一次了解杨叔的治疗中心,我心里面浮现出来的名词就是《一九八四》。这种感觉是很相像的,杨叔在网瘾中心里边正如老大哥一样的存在,不能反抗,只有服从。参与治疗的人,盟友,他们生活在没有多少隐私的环境当中,相互之间会互相检举。这样的一个体系靠着电击的惩罚来维持着。而电击的残酷性更是被盟友所证实。

网瘾是不是病,其实还是有待医学考察的。但是沉迷于网络的现象的确存在着。作为一个网龄八年的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或者说大多数时候,我对于网络也有这么一种依赖感和沉迷感。不仅于此,在 ACG 发源地的霓虹,更加严重的沉迷现象也早司空见惯。

我也很难想象,假如我自己的孩子有了网瘾,我怎样才能带领他走出困境。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隔膜,再打破就是如此地困难,这一点即使在至亲之情当中也是真实的。

网瘾不好,网瘾只会使人堕落,这个即使不算共识,也早已成为一般人的常识。古人云玩物丧志,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网瘾对于一个人的个体成长负面影响也恐怕会大于正面影响。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撑的话,网瘾者恐怕只会陷入生活的困境。网络饭其实不是那么好吃的,各种网络中成功致富的神话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但是作为父母的,为了避免自己的痛苦,为了所谓的爱,就可以忽视孩子的自主权,把孩子放到残酷的网瘾介质中去吗?

这种急功近利的治疗,也许能矫正一些行为,但是孩子的身心真的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了吗?

服从,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家长不能令孩子服从,就必须借助网瘾治疗来使他们服从。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必须服从于自己的。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是如此地根深蒂固。

但是这样的服从者,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这种不服从就酷刑改造的思想,发展得最猛烈的时候,难道不是最令我们痛苦的时候吗?

生而为家长,就是有责任的,这种责任不许逃避。他们有义务把孩子教育成真正独立自主的个体。

我觉得文末柴静对于网戒中心的家长与孩子们的发问最能说明这些问题

对家长:

在座的家庭当中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下手
对孩子有过过度溺爱的请举下手
因为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下手
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下手
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下手
作为父母,不懂得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的请举下手
在曾经的观念当中,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下手
在上述所有的问题当中,你们认为,在上述所有问题当中,你们认为家庭里面有问题,跟孩子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系的,请举手

对孩子: 在你们以往的想法当中,认为父母不爱你们的请举下手
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当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请举下手
认为父母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而不管自己的请举下手
认为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下手
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暴力的请举下手
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下手
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下手
认为自己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非常需要爱的请举下手
你们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下手

结果是,大多数的家长与盟友的手,都是举着的。

最后,我感觉杨叔还算是个人,跟他的中心相比,前不久发生在南宁的某个戒网营当中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悲剧。

Les sirènes du port d'Alexandrie, chantent encore la même mélodie. La lumière du phare d'Alexandrie, fait naufrager les papillons de ma jeunesse.
自豪地基于 React.js Gatsby.js 驱动 | RSS 订阅可用
内容基于 CC-BY-SA 4.0 授权 | 评点或斧正可以 在此提交 issue
2013-2025 鏡 @ がんばらないプロジェクト / 夜ノ森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