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天仿佛是特别的冷。早早地就下了三场雪,宣告它那非同往年的到来。尔后又仍然刮着秋风,寒冷而阴柔。每天早上踏着晨光去上课,中午匆匆忙忙地吃饭休息上课,下午披着夜色走出教学楼,突然厌倦了这样的节奏,所以就翘了一节课,到校园里走走。

之前的积雪还没有化完,草地上仍有斑白的痕迹。道路上也偶尔能看到一些冰的残留。不管走在哪个方向,风都冲着我的脸吹,很冷,让人想缩脖子。大概是秋的脚步太快的缘故,地上的落叶全都带有些许夏的绿意,踩上去并不像踩在枯叶上。如果路上有叶子,我是习惯边踢着叶子边走路的。这样的绿叶踢上去的感觉和黄叶并不大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心情的缘故。

小学时候学的第一篇课文就是《秋》。那时候觉得课文里的秋是很可爱的。因为家乡的秋天和这边实在不大一样。每年一次的写秋的作文,我也总是把自己带入到对于北国的秋的想象当中去,例如金黄色的麦田啊——长大了点就识趣地改成了稻田——各种成熟的瓜果啊,遍地的黄叶啊,诸如此类。其实我对于水稻什么时候灌浆成熟之类的根本没有一点概念,瓜果亦然,我们那边的树也大都没有掉叶子的习惯。

长大了以后,对于这样的描写厌恶了,可是提起笔来笔下却只能蹦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之类的诗句。实际的描写过于平淡过于无趣而不知如何着手。季节的变化是缓慢的,不用心去看,就只会觉得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

故而学了《故都的秋》以后,便对于北京的秋有着莫名的喜爱。郁达夫的似诗般洗练的词句,细致的细节刻画,再加上字里行间浓重的历史气息,让我真的很想体验一次这样的诗意的秋。

来北京已经两年了,第一年一切都是新鲜的,反而没有特别关注秋天,第二年我干嘛去了,连我自己也没想起来,那些记忆似乎都是在上课习题的迷雾中隐隐约约。今年总算是开始有心注意了,可是环境却不是在古老的四合院与胡同中,天上也没有飞过的信鸽——那些都是老北京了,新北京所继承的,似乎只有那一片沉默高远的青空。

抬头望着这样的清空还是很惆怅的,心里还不断地浮现出那些疑问:那些大雁呢?燕子呢?

写成文字的,永远都是高于生活的啊!

Les escaliers de la Butte sont durs aux miséreux; Les ailes des moulins protègent les amoureux
自豪地基于 React.js Gatsby.js 驱动 | RSS 订阅可用
内容基于 CC-BY-SA 4.0 授权 | 评点或斧正可以 在此提交 issue
2013-2025 鏡 @ がんばらないプロジェクト / 夜ノ森工房